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某国人好战。古时,几乎所有的少壮男丁都被征召去当兵打仗,根本没有时间结婚生子,所以人丁越来越少。当时,一个国主就出了一个国策,让所有的男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便跟任何女人发生关系,来保持人口的出生率。所以,在休战期间,某国女人都习惯了“无论何时何地”的那种方式,干脆就背着枕头、被单出门,后来,就成了现在所谓的“和服”。很多女人被人“无论何时何地”后,对方都来不及告知姓氏,就又去打仗了,所以,她们生下的小孩就出现了“井上”、“田中”、“松下”、“渡边”、“山口”、“竹下”、“依藤”等等姓名。
看了这个,恍然想到,莫非“东郭”、“南郭”、“西门”、“柳下”也是这个意思?按照这种方法考证姓氏,“张”姓应是拉弓得子,“孟”姓也可能是盘碗边所来,偌大的“百家姓”,怕是都有“纥与颜氏”的意思了。
胡适说中国人有文字崇拜,周作人说汉字很可以游戏。有游戏的,就有信游戏的,即使不信,看着也舒服。早年曾有人给工人上课,向黑板上写上“工”,再在“工”下写上人,说“工人”就是“天”。一些年前,有“气功大师”和“传销家”给人们办班讲课,也用了相似的方法,很多人又都为之激动。
读过一本有关中国古代“谶谣文化”的书。谶谣是由文字支撑的。比如,将要有一个姓李的上台,就有了“十八子”当如何如何的歌谣,将要有姓裴或姓吴的人起事,就有了“非衣”“口天”怎样怎样的谶语。古来有人曾对此表示怀疑。明代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就从文字学的角度对一些古来的谶谣揭示道:“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后世谓从楷法言之。予尝谓吴元济之乱,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草、十日卜;王恭为黄头小儿,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史谓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神”到底能不能“神”,无法验证。但是,像上面那样摆弄人家姓氏,终属骂之一种。要攻击他人的堡垒,不去研究对方如何壮大,也不琢磨自家怎样长高,却去瞄准他人的血统,以摆弄人家姓氏寻找快感,正如鲁迅所说,在战略上,真也可谓奇谲,发明这样打法的人,真也要算个天才。人的聪明才智竟总用在这上头,不能不让人佩服。世人若都是这样倒也罢了,如果世人不全是这样,弄此聪明者,不知在他人眼中会是一种什么形象。
网易文化 孟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