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流行起洋名,不管是姓名还是产品名。我分析起洋名无非是为了唬人,比如你给儿子起一个“尤素福”一定比起成“尤勇”念起来洋气,但我实在看不出它好在哪里。现在是个颠覆语言的时代,可我受不了“曲奇”、“沙律”、“士多啤梨”之类的叫法,给人感觉好像我们汉字就表达不出某种文化一样。 现在很多人除了户口本上的姓名之外,还有个网名,部分人还有个外文名字。据说,给自己起外国名字最早是从大学里流传出来的,老外教中国学生,记不清学生的名字,而且有些字的发音根本咬不准。于是埃弗顿队的教练总把李铁的名字叫成“李太”,假如李铁起个“希勒”或“加斯科因”的英文名,就没麻烦了。所以,外教为了教学方便,专门给学生起一堆洋名字。 后来,外企多了,老板要是个外国人,他也希望公司员工都有一个外国名字,工作也方便。我在外企呆过一阵,老板是个法国人,当我用拼音把自己名字写出来之后,老板皱着眉念了一遍,我居然没听出来是在念我的名字。我礼貌地问他:“要不要我起个法文名字,比如雨果或拿破仑。”老板说:“你还是用自己的名字吧。”我要是叫拿破仑,这个法国老板肯定郁闷死。所以我先下手为强,起洋名字这一劫就躲过去了。 我第一次被迫起洋名是在一家网站,人事部的主管找到我,让我填了一堆英文资料。这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没一个外国人,不知这英文资料给谁看。最后,主管严肃地说,必须起一个英文名。我说:“我讨厌给自己起英文名字。”主管说:“公司上上下下都有英文名字,内部都连着网,都有英文名字,唯独你用汉语拼音,看上去太不和谐。”我还头一次听说名字会造成不和谐的,想想面试时那个老板中英文“混音”差点让我听觉崩溃,要求员工起洋名也就可想而知了。想想人家好不容易拉来风险投资,万一因为我的名字影响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岂不成了全公司的罪人,还是从了吧。 我心想,不能便宜这帮食洋不化的人,得起个一鸣惊人的名字,说不定还有助于网站上市股票升值呢。于是大笔一挥,庄严地写下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个外国名字:Grattinahar鄄likroffsyternovski,酷吧,够你们丫记上三个月的。来自:法制晚报 王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