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兴趣,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乡村教师很负责地替我在新发下来的课本上写上名字,并且读给我听。我的小脑瓜不知转了那根筋,问:为什么我家里兄弟们的名字里都与水有关,而我的不是?老师一愣,沉思了片刻说:“那你就叫河吧,不光有水,水还挺多的。” 大学时,我继续沉浸在对文学的狂热之中,涂鸦些幼稚或者无病呻吟的文字。名字这时又受到了关注:校报编辑在发我的诗作时,把我名字中的“士”改成了“诗”。这一改,好像一下子使自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些朋友打岔说:这名字好啊,你的诗作要成长河了。当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有一次,某部门给我发了两个通知,我第二次去时,他们比我还惊讶:哦,想不到是同一个人,错了错了。 前几年开始在法院内部局域网上上网,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了大部分的注册信息工作,用什么网名却犯了难。我当时灵光一现,起了这样一个网名:我心飞扬,好像在潜意识里有什么很深的含义,但又不可言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不久就有人问我:你是外网上的我心飞扬吗?才知道早就有人捷足先登,把这个名字注册了。及至我上外网的时候,不得不在我心飞扬前加上shandong,一是表示本人是山东的,二来也把自己用惯了的这个网名含在里面,也算是一举两得。 其实,不管用什么名字,都是一个符号。有人说了: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对大多数的网民而言,关注的是帖子的内容和水平,至于发帖子的那个虚拟的作者,是叫老鼠还是叫猫,谁会感兴趣呢? 对名字寄予太深的寓意,或是显示自己特立独行,或是显摆自己的学问,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把起名字当作一门学问,抑或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是近年来的事了。原来还是偷偷摸摸,现在竟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据报载,前不久,北大论坛举办了一场题为《策划改变命运》的专题报告会,一个叫做巨天中的江湖游医堂而皇之地在北大这个学术净地贩卖起了风水之道。按照这位风水先生的理论,我的名字好像也是比较好的,诗流成河嘛,一定是一位大诗人。实际我每年写的诗也不过十来首,所以我对自己名字中暗含的种种深意毫不在意。 我记得在1994年全民经商的热潮中,有人给他新出生的儿子取名叫经理,现在这个叫经理的还在上小学,未来是否当经理也未可知。我时常替人家担忧:日后他娶妻,那女人一口一个经理地叫他,肯定让别人误会她的身份:小蜜也!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把名字当作符号,或者说代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名人不是因为名字而成功,要那样的话,都先预备一个响亮或蕴含命运之道的名字,然后躺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突然想起了《林海雪原》,书中那个英俊潇洒的少剑波,不是代号叫“201”吗?这个符号,已经名垂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