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茅台”世代相传,与法国白兰地、苏格兰的威士忌并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驰名中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茅台”酒因产于贵州赤水河中游茅台村而得名。以茅台村为代表的黔北地区酿酒历史已达2100年以上。战国时期的古仁怀一带曾产一种名为构酱酒的低度甜酒,茅台村即因酿出这种酒而扬名于世。汉武帝畅饮此酒后,连连赞赏“甘美之、甘美之”。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6年)曾以此酒招待南越王。隋唐五代期间,贵州就酿米酒,茅台酒成为当时五种名酒之一。 “茅台”酒诞生源远流长,早在1704年(清朝康熙四十三年)贵州仁怀县城北15千米的赤水河畔的茅台村(即今日的茅台镇),酿出茅台、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酒后,都成为酒市珍品。茅台酒厂就以此时作为建厂之时。其实建厂时间远早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应推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 300年前的茅台镇还是一个小渔村,因遍地长满茅草,而被称为茅草村,也称为茅村。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清政府云贵总督张广泗开辟赤水河道,舟楫可畅通至茅草村。于是茅草村商贸日益繁荣,成为川盐人黔,水陆交通要道,由于商贾云集,茅草几乎被踏平,唯独寒婆岭下一块土台还生长着茅草。随着这种变化,于是人们把“茅草村”改称为“茅台村”。清末茅台村人口剧增,而更名为“茅台镇”,一直延续至今日。 相传,约在300年前汾阳的酿酒高手来到贵州赤水河一带传艺。他利用茅台河水,酿出的酒具有酒香四溢、幽雅细腻、口感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特有风格,成为风格迥异的佳酿。 茅台酒早年曾为两家烧房所酿造,一家成裕烧房的创办人名叫华联辉,故称“华茅”;一家荣和烧房的创办人名叫王立夫,故称为“王茅”。两家的酒质相同,又统称“茅台酒”。1915年,两家烧房以茅台造酒厂名义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国际金奖;解放后两家合并为一厂,1985年在法国巴黎国际美食展览会及有关展评会上先后获10次国际金奖,蝉联国家名酒之冠,被誉称为中国国酒,一直为国宴酒、外交酒、礼品酒,自此“茅台”晶牌声名远扬。 “茅台”酒命名不仅因产地而得名,更有赖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且具有一套独特完美酿制工艺,主要是“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流酒、两次投料、七次蒸馏,八次发酵,九次蒸煮,长期陈酿,精心勾兑”。这种独特精湛工艺,传统技巧,也是因其他地理条件而得。茅台酒的制曲要在炎热夏季来进行,茅台地区每年端午节开始至立秋为止,炎热达39C,干旱少雨而温度高,盆地正气中微生物多,制出的酒曲具有高质、味浓、口感好的特点。茅台酒厂处在赤水河畔,赤水河经过天然红岩泥土的过滤后流人茅台河,水质纯净无毒,溶解氧含量接近一级水标准,又有自然盆地独特的生物圈,只有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才能形成茅台酒的独特风格。这样,“茅台”酒使用地名也就具有了双重的含义。 据《光明日报》报道: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最近也作出了与世界名酒联袂的决定,除了开发低度茅台酒、贵州醇外,还把茅台酒生产工艺与威士忌生产工艺相结合,生产“茅台补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