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姜维在费祎死后统领蜀汉的军权,开始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和魏国互有胜败。但256年和262年两次大败给邓艾,蜀汉军力大伤,种下灭亡的远因。此后姜维和蜀汉宦官黄皓不合,为避祸而在沓中屯田。
复国行动
263年,魏国将领邓艾、钟会进攻蜀汉,姜维向朝廷发出警告并提出防守战略,但是因为黄皓迷信鬼神,求神问卜之后认为魏国不会入侵,所以便将姜维的奏章压下来,以致朝廷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魏军势如破竹,最后和蜀国军队在剑阁僵持不下,因为补给线太长,钟会有退兵的意思,但是邓艾主张冒险一博。邓艾从阴平绕过剑阁奇袭,破了绵竹,蜀将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等战死,兵临成都,最后刘禅决定投降。
姜维听闻邓艾攻破绵竹关后,又听到许多关于刘禅的传言,有说刘禅死守成都,有说刘禅往南中逃亡,又有说往东要投靠东吴,因此便舍弃剑阁往成都方向前进。不久接到刘禅投降的命令,蜀军非常愤怒,纷纷拔刀砍石来发泄。于是姜维便决定假降钟会,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怂恿钟会叛乱,意图趁乱复兴蜀汉。但是最后魏军没有响应钟会的叛乱,蜀地的魏军发生兵变,钟会、姜维和一些蜀汉遗臣在乱军中被杀。据《三国志·姜维传》的注引《世语》记载,姜维死后腹部被剖开,发现他的胆跟斗一样大,所以后世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
评价
姜维的评价历年来颇具争议,以下列举正反面的评论。
正面的有三国志郤正说姜维:‘位居国之上将,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简陋,也没有多余的资财和妾室,家中没有声乐娱乐之物,穿衣、出行及日用都很简朴,饮食上也很节制,薪水也都随手用光;姜维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的表现的清廉高尚,而是满足于这样的待遇,没有多余的奢求罢了。评价一个人,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都认为姜维投降于汉,最后被杀死和家族灭亡是失败的,而不考虑其他方面,这是有春秋褒贬人物的本义。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
负面的有东晋孙盛:‘世人虽然有百种行径,做万种不一样的事,但是忠孝义节却是百行的冠冕也。姜维是魏国人而外奔汉朝,违魏君徇私利,不可说是‘忠’;舍弃老母,不可说是‘孝’;害加旧邦魏国,不可说是‘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说是‘节’;且没有德政而疲累地驱驰人民,身负抵御外侮的任务而使国土失守,又不能说是‘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个也没有。魏的叛臣,又有亡汉的乱相,而郤正却说姜维是人的仪表,真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谦卑,又和强盗分财的义气,因富贵了而怕死才投降一样?’
后人也对姜维在蜀汉已亡的情况下仍然大胆策划复国行为特别关注,如清代王鸣盛就赞其“赤心千载如生”[1]。
参考文献
注释
- ^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