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畦,1901年农历6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酱园公所街一胡姓世家。祖上胡大海曾是明代开国功臣,其父是袍哥大爷,崇奉以义气相尚,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胡兰畦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从小就接受了“忠孝”、“正义”的观念。“五四”时期,她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1921年秋,胡兰畦为了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从成都来到了川南师范学校,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恽代英在这所学校任教务长。1922年5月4日,恽代英在泸州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胡兰畦成为其中一员。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3年,胡兰畦还与辛亥革命以来另一位传奇女性杜黄一道,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并先后参与筹备川南女界联合会、成都妇女公会等活动。1924年,作为四川女界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1926年,胡兰畦在广州追随何香凝从事妇女运动,其间认识了宋庆龄、邓颖超等人。1927年大革命时期,胡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黄埔女生队最早的女学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29年,她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出江西省。是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加入了德共中国语言组,系中共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决定她在留德期间,参加反法西斯运动。1933年春,她被捕入德国女牢。经宋庆龄、鲁迅等人在上海以民权大同盟名义向德国领事馆提出严正抗议,3个月后,胡兰畦得以获释被驱逐出境,流落英、法等国。她将被德国法西斯关押的亲身经历写成文字,以《在德国女牢中》为名,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并被译成英、德、俄、西班牙四国文字,广为传播,在欧洲大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36年,由沈兹九在上海主编的《妇女生活》杂志将这本书全文连载,生活书店出版了单行本,而且多次再版。
《在德国女牢中》的发表,使胡兰畦的名声传遍了欧洲。1934年,她参加了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在举行的小型家宴上,向其他苏联文学艺术家介绍胡兰畦时,称赞她“这是一个真正的人!” 两年后,高尔基去世,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特邀与高尔基的子媳一起手捧遗物,为这位文学巨匠执绋。
抗战爆发后,她回到祖国。上海保卫战中,她头戴钢盔,身穿军服,深入前线,写出了《大战东林寺》一文,表现了守军坚强的战斗精神。她还和战地记者范长江一道赴战场实地采访,合写了《两下店第一功》《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优秀通讯报告,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1937年10月,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胡兰畦担任团长,组织队员们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经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服务团随军撤离上海,其后辗转于八个省的抗日前线从事抗战宣传,为抗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高度赞扬了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提到:“中国妇女热烈参加前线工作,如胡兰畦、丁玲等所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在前线艰苦奋斗,获得全国人民的称颂。”在3年多时间里,她率领服务团的姑娘们,足迹遍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个战场,行程2万多里,为伤兵医院服务,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抗日,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1940年,十九路集团军罗卓英总司令赋诗一首赞誉她们:“八百关山非浪迹,三年汗血可成河。伫看荡寇收疆日,汝辈勋劳永不磨。”
胡兰畦担任过李济深的代表,当过宋庆龄的助手,曾被授予国军少将军衔,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少将军官视察抗日战区。为实现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而奔走于国民党上层之间。在解放战争中,她不顾个人安危抢救被捕的同志,并积极地开展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四处发动国民党将领起义。